最近经常有人问小编什么是IDC网络架构?IDC常用网络架构有哪些?小编最近整理了IDC常用网络架构的知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对于功能单一,服务器数量小于300台的小型IDC来说,通常情况下都会采用两层式的扁平化组网。也就是汇聚设备担任网关,接入设备就是一个二层设备,打通二层通道的功能。对于扁平化的组网,也分为比较传统的VRRP+MSTP,和“堆叠+链路捆绑”两种方式进行组网设计。
第一种就是VRRP+MSTP的结构,如下图所示:
相比起第一种非常传统的MSTP+VRRP的架构,第二种“胖树”结构,则是当前IDC扁平化组网的常用结构。它的思路是:汇聚交换机必然堆叠,接入交换机按需堆叠,所有冗余链路必须捆绑,形成一个“胖树”状结构。它的优点就是,既保证了设备的冗余性,提升带宽性能,也能从根本上防止二层环路。但是,要实现设备的堆叠,这个对硬件有要求,所以,这种“胖树”状结构的组网,成本比起第一种来说要高不少。
对于大型IDC,功能多样,且要进行功能分区的场合,就会采用标准的三层架构。
在这种组网方式中,交换核心区是整个IDC网络的枢纽,核心设备通常部署2-4台大容量高端框式交换机,可以是独立部署,也可以通过堆叠技术后成组部署(但是考虑到核心和汇聚之间都是三层连接,且堆叠有一定裂开风险,所以一般核心都会采用独立部署的方式,即核心之间只和汇聚之间有互联,核心之间无互联)
分区内的汇聚层和接入层通过堆叠实现二层破环。
下图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当前主流的IDC三层组网架构图:
刚才的拓扑图中,各个大区域之间的防火墙采用了旁路的连接方式。防火墙采用旁路连接的目的,也是为了提升可扩展性,并且可以兼容动态路由。而这种结构,要想实现核心—汇聚—接入之间的流量进入防火墙,就需要使用VRF在汇聚交换机上隔离路由了。所以,VRF在这个地方,起到的作用是隔离路由,起到一个“化旁路为串联”的作用。
本文的难点,也正好是汇聚交换机上使用VRF时,这个业务流的逻辑图如何画出。实际上,我本人在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,也是花了一段时间来理解这个VRF和旁路防火墙之间的关系的。下面我可以简单为大家说一下划业务流的方法。
所谓“单一等保”,实际上就是汇聚下方的所有业务网段可以直接访问,流量无需经过防火墙控制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只需要一个VRF,把汇聚—核心和汇聚—防火墙之间的流量隔离开即可。
物理连接图如下:
由于汇聚、接入,包括防火墙做了双机或者堆叠,所以在此时可以将汇聚、接入先暂时画成单个设备,这样物理结构就不会太复杂了。
然后,去掉汇聚层设备的图标,用一个方框来代替。在方框内部添加两个小方框,代表两个拥有独立三层路由的虚拟设备,与核心连接的是全局路由,与接入连接的是VRF路由。然后,防火墙上“画出”两条线,分别与“全局路由”小框和“VRF”小框互联。防火墙与汇聚连接的两条线,可以是不同的物理接口,也可以是不同的子接口。如下图所示:
最后,去掉汇聚层设备位置的大方块,将防火墙“塞”在“全局路由”小框和“VRF”小框之间,这样,一个单一等保级别的,化旁路为串联的流量图就完成了。
两个等保级别,这就要求了两个等保级别内的业务在互访时,流量需要经过防火墙。这里你就要记住:一个等保一个VRF,不同等保级别的流量要放在不同的VRF内。
在画双等保逻辑流量的时候,采用的方式和单一等保逻辑流量的方式是一样的。第一步,仍然是把双机结构改成单机结构,所不同的是,防火墙和汇聚之间,需要画三条线。总之,汇聚下面有N个等保,汇聚和防火墙之间就画N+1条线。
然后,去掉汇聚层设备的图标,用一个方框来代替。在方框内部添加三个小方框,代表三个拥有独立三层路由的虚拟设备,接入层交换机换成两个,分别代表等保1的接入和等保2的接入。
然后,去掉大方框,将防火墙“塞”在“全局路由”小方框和“VRF-1”、“VRF-2”小方块之间,先形成如下图所示的结构:
最后,将两个等保“VRF”的小方块,分别连接在防火墙的两边,这样,一个双等保的化旁路为串联的业务流逻辑图就画好了,根据标注的接口编号和规划的IP地址,就可以写配置脚本了。而且串联的逻辑图画好以后,也立刻能够知道静态路由该如何规划了。
记住一点:“全局”、“VRF-1”、“VRF-2”上标注的接口,其实全是汇聚交换机的。
记住这个方式,以后遇到旁路防火墙,下面有N多个等保的业务流,也可以按照这个方式去照葫芦画瓢了。